桂林在湿地
中秋,记忆里的温暖情节
桂林专业号 | 2009-10-13
 
中秋,记忆里的温暖情节
 
文图  桂林
 
 
中秋节,在我们江南也叫“八月节”,大都在夏收忙碌过后,稻子成熟之际,不是秋闲,却有滋有味地忙里偷闲,采红菱,挖莲藕,打枣子,摘石榴……再由奶奶婶婶们,提拉着竹篮,顺带几只当年刚长成的仔鸡,去集市卖了,换上几只月饼,和爷爷伯伯的半斤老酒,单等那十五的月亮升上来,湛蓝的天幕下,辛劳大半年的一大家子,围坐在院子里的八仙桌旁,一边吃着月饼,零食,一边对着那轮照耀人间千万年的皎皎玉盘,兴致勃勃,呱古谈今……
打小的记忆,这是农家最诗意也最惬意的温暖时刻。
 
感谢爸妈,忙碌的工作让他们顾此失彼,无法照料我的生活,所以小学一年级才读了一个月,便把我送到乡下奶奶家。也就是在这里,我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最被人怜爱的童年时光。
奶奶家在圩区。圩,也作“围子”,是为了防止江河湖水侵袭而筑的堤。四周水网密布,河道纵横,一处几十户人家傍着个小山包,因为全村人都同姓,说是未出“五服”的一大家子也不为过。爸爸年少外出求学工作,是村里少见吃皇粮的医生,无疑赢得乡里乡亲的爱戴——遇上谁家有个头痛脑热之外的疾病,肯定少不了要找到县医院工作的爸爸,自然要方便也节省了很多。再加上我人虽小,却嘴甜有礼貌,因而对于我的到来,除了奶奶心肝宝贝地悉心照料,左邻右舍也打心眼里欢喜。
我转学不久就是农历八月。每天放学回来的路上,总是先饱眼福后饱口福,大家对我这个父母不在身边的“小外人”都格外慷慨,这家塞点刚摘的枣,那家送些才煮的菱,不一会儿几只小口袋就塞得满满。再捧着个红黄色的硕大石榴,急急往奶奶家跑。而奶奶,若不在村口山塘边洗涮,也不在门前菜园里忙活,那一定是在灶屋间了。我叽叽喳喳地围着奶奶转,奶奶上上下下地围着锅台转,我的一番路遇见闻加上十万个为什么还没完,奶奶却是颤微微地颠簸着小脚,干净利索地将一家子的晚饭弄好了:揉些面粉,蒸上了馍;切好藕片,煮了锅藕稀饭;再炒些黑芝麻和咸豇豆和水花生什么的,小坛子里再夹些腌生姜磨辣椒以及酱黄瓜,清清爽爽泡制酸酸辣辣的小菜正是奶奶的拿手好戏。于是,趁着和我搭话的空隙,她老人家也不失时机地传授着些许独门妙招,以期孙女长大后当家作主时,日子不至于过得太局促。
我也很懂事地坐在了灶下,帮着奶奶烧火,再耳濡目染她无时不在的“人生格言”。比如加柴禾时要将底下掏空好让火旺,奶奶便一边用拨火钳拨动着柴禾架起,一边教导我“火要空心,人要忠心”;择菜完了顺手扫地,奶奶又手把手地教我从墙角开始,“扫地不扫边,一天扫一千”,意思是边边拐拐旮沓里容易藏污纳垢,不清理干净,风一吹或人一走过就会飘得到处是垃圾,扫一千遍都没用……说笑间,日头偏西,一束金黄的光柱从木楞窗外射了进来,光影里,奶奶的脸若隐若现,略微有些“嗤嗤”的话语却始终没停。袅袅的水汽合着炊烟,氤氲了整个灶台,也顺着狭小的木窗飘了出去。
大约是爷爷和叔叔们都闻到了奶奶的饭香吧,很快便陆陆续续地回来了,但是谁也没有空着手:或是挑着一担鲜藕,或是提溜几条鲫鱼鲤鱼,或是竹篓里蹦跳着虾和泥鳅,最轻松的是七叔,一手挥舞着竹竿撵着鹅鸭,一手是翠绿的荷叶包鼓鼓囊囊,揭开一看,是莲蓬,粒粒饱满而周身松软,像是个绿色的蜂房。
所有的这些,除了少量供给我吃之外,大都在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,我还沉睡梦乡的时候,奶奶便带着五叔去露水集市上卖了,包括奶奶自己种的小青菜,鸡毛苋,还有破瓷盆里育出的绿豆芽——用奶奶自己的话来说,只要“勤灵”到,没有过不好。爸爸兄弟八个,除他之外几乎全在老家务农,接二连三的娶媳妇进门,弄得家底都很薄了。亏得爷爷奶奶的勤劳,智慧,再加上草肥水美的圩区实在是个插根扁担也能开花的好地方,才把个并不富裕的一大家人安顿的头头是道,还算滋润。
很快,中秋节就在我们掰着指头的计算中盼望中来到了。
太阳还没下山,大八仙桌便摆放开来,七八张条凳竹床团团围住,满满一桌子丰盛的农家菜也许不是主角,孩子们的眼睛都滴溜溜地盯着的是奶奶竹盒里的月饼,蛋糕和金丝枣,实在嘴馋的老是偷偷地趁奶奶不注意就去掀竹盒,先下手为强,光是几粒水果糖也堵不住啊!
好容易等到大人们收拾起碗筷,换上菱角、烀藕、莲子、芋头,还有自家制的山芋条、豇豆筋、猫耳朵,小婶婶也开始给我们切月饼了!可是,大了,小了,豆沙馅,椰蓉馅,蛋黄馅,不一而足,吵吵嚷嚷,分配不均哪!最后还是在奶奶和七叔的主持下,以唱歌或背儿歌讲故事来决定胜负,赢了额外有奖。
于是,十五的月亮刚刚升起,由巨大的鸡蛋黄,慢慢升上天空,洒下万缕清辉的时候,一定是含着一丝笑意的——这个水乡小村,居然被脆亮亮的童谣唱响了一晚:
月亮月亮粑粑,
照进照进他家。
他家有只兔子,
偷吃我家豆子……
 
月儿月儿亮堂堂,
照在宝宝小摇篮。
宝宝穿着花兜兜,
姐姐穿着花衣裳。
……
仿佛一个小型晚会,吸引来前前后后的人家,也带来更多的吃食。也亏得奶奶家院场大,正月里舞龙灯腊月里搭戏台放电影,都用的是这门前的开阔地。这不,全村人来了都不嫌挤。男人们远远地聚在二叔的躺椅前,吸着纸烟,说着年景收成和村里队里的事。婆婆婶婶则成了贪吃的孩子一样,边吃边品评着谁家的野菱角又鲜又好吃,一咬直掉粉;谁家的梨不酸,谁家的金枣甜,谁家的桂花开得满村都闻得见香……
最开心最热闹的就是大姑娘小姐姐们,不光是唱呀说的,还兼做指导,尽兴处早就忘了要求奖励的初衷。以至不知道什么时候,把我那正跟着下放知青学二胡的大哥哥也给请出来,像模像样地调起弦,一曲清亮亮的《十五的月亮》倏然飞出,众人一鼓掌,大哥哥就更得意了,一幅摇头晃脑陶醉状……
渐渐的,声音越来越小,人越来越少。疯玩的累极了的我,爬上奶奶搭脚的小竹床。迷糊间,奶奶似乎还摇着蒲包扇,有一下没一下地替我驱赶着蚊虫,仿佛之前的一个个夏夜,伴着微微有些豁口的“嗤嗤”声,奶奶浓厚的乡音里的故事,比爸妈买给我的漫画还要有趣。
秋虫呢哝,我就这样迷糊着睡去。
月华如水,照着我的梦境,依稀,还在拍着巴掌唱小曲……
 

 
 2    记忆里的月饼散发着浓浓芝麻香


 
3    草肥水美的江南水乡,插根扁担也能开花的地方

 
4    新鲜的红菱散发着青草的气息
 
5    老灶台,温暖着童年一幕幕


6    青团的气息,童年的你可曾还有记忆?

7
 
7    洗净的莲藕,就这样进了城去

 
8   
      草鞋是船,爸爸是帆……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记忆里的歌声是如此温暖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载着我们越划越远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越唱越伤感……
 
(注:此文图已发表在《中华文化画报》2009第9期)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